有七种方法。 1.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2. 通过分散税基 3. 利用税法弹性 4. 利用税法空白 5. 通过转让定价 6. 通过延期纳税 7. 利用会计核算方法 税务筹划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合理降低纳税人税负的经济行为。企业税务筹划作为一项“双向选择”,不仅要求企业依法缴纳税款以及履行税收义务,而且要求税务机关严格“依法治税”。企业税收筹划在减轻税收负担、获取资金时间价值、实现涉税零风险、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筹划的目标 (一)实现涉税零风险 1. 实现涉税零风险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实现涉税零风险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名誉损失。 3.实现涉税零风险,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而且还可以使企业账目更加清楚,使得管理更加有条不紊,更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减轻税收负担 (三)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四)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五)维护主体合法权益
如何理解税收筹划可以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它的实施需要什么条件。
一、市场法人主体实施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
    税收筹划作为市场法人主体所制定的一项法律所允许的使其税收负担最小化的计划,它确实能给市场法人主体带来额外的税收收益。市场法人主体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也有进行税收筹划的强烈愿望。然而,市场法人主体具有税收筹划愿望,并不意味着成功地实施了税收筹划。市场法人主体成功地实施税收筹划,需要具备以下特定的条件:
    (一)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
    市场法人主体进行的税收筹划是以合法为前提的,选择少缴或免缴税款的行为,因而必须了解并熟练掌握税法规定。如果市场法人主体不了解税法的规定而企图运用税收筹划策略,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税法规定的内容相当复杂又经常修正,而市场法人主体自身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市场法人主体要有效地运用税收筹划策略,既要了解掌握税法,而且要研究税法。市场法人主体除对税法熟练掌握,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外,还要具备投资、生产、销售、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以及合法与非法的临界点,在总体上确保自己的税收筹划行为的合法性。
    应该指出,与其他法律法规相比,税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应知晓税法的适用性,在法律效力的判定上,有哪些特有的原则。
    (1)层次高的法律优先于层次低的法律。各国税法的立法权不尽相同,但一般应分层次(根据财权、事权划分)立法,我国税法的立法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在实际执行时,应该遵循层次高的法律优先于层次低的法律的原则。
    (2)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同一层次或同一纳税事项,如果普通法与特别法均有规范时,应优先使用特别法。一般而言,特别法的规定较普通法对纳税人有利,但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效果相反。有的国家为此规定,纳税人可以从中选择认为有利的法律规定。
    (3)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当两种法律都适用时,可遵循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的原则。
    (4)后法优先于前法。同一纳税事项,若修改后的税法较修改前的税法更为有利时,纳税人可以选择更有利的后法,否则可以仍用前法。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当新法执行之日,旧法会同时停用。
    (5)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在一个纳税年度,程序法应按最新规定执行,而实体法则执行起始年份的法律。
    (二)具备相当的收入规模
    市场法人主体掌握了相当的法律知识,具有从事税收筹划的能力,还要看市场法人主体的纳税复杂状况。而纳税复杂与否又取决于市场法人主体的经营规模与收入规模。若一个摆摊设点的小摊贩,他只需缴纳一种或两种很简单的税,就根本用不着搞什么税收筹划。而一个集团公司,下辖若干的分公司,经营着多种多样的商品,从事几个行业的生产,每年上缴税种数量多,税款数额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考虑实施税收筹划。总之,市场法人主体实施税收筹划,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和收入规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税收筹划需要有专门人员操作并支付必要费用。如果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税收筹划可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就小,实施税收筹划的费用大于税收筹划的收益,这种税收筹划就应该放弃。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